寧夏回族自治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,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積極探索推動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。
貫穿一條主線,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,著力構建各族師生共有精神家園。一是抓融入。實施“夯基育苗工程”,在全區大中小學開設馬克思主義“五觀”教育專題課程,完善共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特聘教授制度,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和17個課程建設聯盟,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,實現共同體理念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師生頭腦。二是抓宣講。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“百校萬人”大宣講,自治區領導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、市縣區黨政負責同志深入學校進行宣講,組織教學名師錄制視頻課程,連續舉辦“民族團結月”活動,打造“石榴花開·丹心向黨”等特色品牌,引導廣大師生樹牢“三個離不開”“五個認同”思想,唱響“共產黨好,黃河水甜”的主旋律。三是抓創建。扎實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校創建,2017年以來累計創建示范校101所。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,著力在體制機制、載體渠道、方式方法上探索創新。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,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,各族學生混合編班、混合住宿,互幫互助、共學共進。
抓好一項示范,加快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創新發展。抓住建設“互聯網+教育”示范區的機遇,創新機制、加大投入。一是建好云平臺。建成省級“云—網—端”平臺,引進區內外優質資源4800余萬件,建成教育區塊鏈、智慧門戶、數字學校、智慧職教、資源中心等系統,貫通自治區、市、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、教師、學生、家長等用戶群體,實現人員、信息、資源、應用等一站檢索、一鍵觸達、一網通管,各級各類教育在“一朵云”“一張網”“一塊屏”上實現資源共享。二是加強新基建。高標準推進學校聯網提速升級,實現全區學校200M互聯網接入全覆蓋。在全區學校配齊配優班級教學一體機、智慧黑板等數字教學設備,實現“班班通”建設和應用全覆蓋,一大批虛擬仿真教室、機器人教室、人工智能教室、創新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功能室建成投用,提前2年實現“三全兩高一大”的發展目標。三是推廣大應用。推動專遞課堂、名師課堂、名校網絡課堂“三個課堂”實現常態化應用,累計建成在線互動教室4519間,累計開課近40萬節。推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,技術賦能教師管理優化、教師教育改革、教育教學創新、教育精準幫扶。
實施一個行動,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更好滿足各族群眾需要。大力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,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。一是突出優質化。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,制定督導評估細則,“一縣一案”探索優質均衡發展路徑。推進集團化辦學,構建多校協同、區域組團、同學段聯盟、委托管理等模式,全區公辦幼兒園占比超過60%、毛入園率和普惠園覆蓋率均為90%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3.9%。二是注重規范化。統一城鄉教育教學、教師管理、業績考核標準和要求,建立教研員包片區、包學校、包學科、包教師、包質量“五包”責任制。印發《中小學教材管理實施細則》,進一步規范教材、教輔和教學資源管理。制定《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規范》和38個學科的《課堂教學基本要求》,完善優質課程評價標準,督促指導各地各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、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規范,促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。三是體現特色化。探索實施創新素養教育,打造創新素養示范校,開設生命課、智慧課、發明課等一批特色課程。持續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,開展理化生實驗操作智能化考試試點,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平臺,著力培育一批特色普通高中。
創新一個機制,扎實推進教育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。把教育治理納入基層治理總體布局,優服務、強保障、促有序。一是堅持黨建引領。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,每個院系配備1—2名組織員,在學生公寓、社團組織、重大項目組等建立黨組織。開展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,建立向民辦中小學校選派黨組織書記兼任政府教育督導專員制度。在鄉鎮(街道)設立教育專干,確保校園治理有人抓、有人管。二是守牢思想陣地。成立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,常態化開展課堂教學抽檢巡檢。三是織密安全防線。實施校園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,實現中小學幼兒園封閉化管理率、專職保安配備率、安裝一鍵式報警和視頻監控并與公安機關聯網達標率、護學崗配備率“4個100%”。重點時段學校門口“見警察、見警車、見警燈”實現全覆蓋;學校食堂“互聯網+明廚亮灶”覆蓋率達97%;落實校舍安全年檢制度,每半年組織開展一次校舍安全隱患排查,實現D級危房動態清零。完善醫教協同機制,為學校選派衛生防疫指導員,定點定時定人指導學校開展疫情防控、疾病防治等工作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,中小學每月、幼兒園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應急演練,切實強化校園安全保障。